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廣場協定Plaza Accord介紹(1985)

“廣場協定”的表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鉅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産來看,“廣場協定”是爲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以下先看看美國在1985年以前一段時間內的基本經濟情況: 1977年,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梅薩(Michael 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爲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抛售美元,美元兌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爲1美元兌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美國政府震驚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總統發起了一個“拯救美元一攬子計劃”,用以支撐美元價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例如,在1980年初把錢存到銀行裏去,到年末的實際收益率是負的12.4%。
  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爲治理嚴重的通貨膨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扣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從1954年—1978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間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飆升,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佈雷頓森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專案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Nigel Lawson?雪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鉅額的貿易赤字。這就是有名的“廣場協定”(Plaza Accord)。
  “廣場協定”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抛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抛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定簽訂後,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採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貶值20%OK”。
  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爲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爲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達1美元兌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當年日本願意接受並簽廣場協定嗎?
畢竟後見之明看起來,對日本很不利,可是當年日本又是如何盤算的呢?

先謝謝囉,看了大大的新書,收穫良多阿

匿名 提到...

我覺得是因為當初日本並不知道會造成這樣的後果,畢竟當時從沒有國家實行過,日本在當時也是一個強大經濟體,也許認為這樣的調整不會對日本造成很大影響